2025年记住的第一句文案有声音尤其对那些准备通过一趟新年旅行焕新心情的人来说,看到短片中实景呈现的香港、悉尼、迪拜、普吉岛,估计那种恨不得马上出发的念头,会更加涌动。
而也正是切中了目标群体心理这一点,银联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用一场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传播,来思考并试图解决两个非常现实的品牌命题: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因素,全球支付方案服务商 Adyen 在《2023年海外零售报告》中给出过这样一个结论:
还有在支付方式方面,不同于中国市场已经逐渐普及的扫码支付,目前全球大多数消费者仍然倾向于刷卡支付和现金支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游客去到国外旅游时,目前仍然需要入乡随俗,准备一些现金或是一张在当地能刷的卡。
同样,基于现实的心理前提和支付场景,银联这一次找到的沟通机会点,就是在新年出国游这个高峰时间点,来放大它的优势点。
比如在开头那支短片里可以看到,它一上来就告诉大家,出国旅游前可以先在自己的手机上绑定银联卡。
这样去到国外以后,无论是在银联支付能覆盖的地方,还是在银联与其他支付方式互通互联的地方,都可以快捷完成支付。
并且在银联的诠释下,这个「嘀」的声音,也因为一边跨越了不同的空间和地理界限,一边伴随着故事里的女生穿行在世界各地,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另一方面,「嘀一次」的声音,也能关联起我们生命里所经历过的那些种种刷新我们认知和体验的「第一次」。
比如就像短片里的那位女生,第一次解锁高空跳伞的体验,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的坐标,第一次看到海底世界的风景。
今后,伴随着「嘀」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在出国游这个群体的耳畔响起,银联在跨境出游这个场景里所提供的国际化支付服务,也就会有一点积累起高认知。
我们说任何一个品牌,如果想要自身的品牌角色和品牌形象在用户心目中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都必须要从产品中找到可以被具像化感知的抓手。
回看银联这一次的整体动作,在面向年轻人建立起银联品牌国际化的感知的时候,它也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产品抓手。
尤其是它洞察到时下的年轻人在出国旅游时,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是去到一个目的地打卡或是观光度假。
在他们的行程中,通常还会安排观看一场演唱会、体验一晚森林露营、撸撸野生动物、去到当地深度旅居,乃至是挑战滑雪、攀岩、冲浪、跳伞等更加契合自身兴趣和爱好的计划。
于是这次传播中,银联在每一个能触达目标用户的环节,都呈现出了它多元化、多场景的跨境支付方式。
比如在开头的品牌主题片里,能看到除了在一些场景里能使用我们常用的扫码支付,在国外你还可以通过银联的服务来体验手机Pay、拍卡支付开云电竞、刷卡支付。
在北京和广州,银联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里,发布了一组画面既能让人产生对远方的向往,设计上又有小巧思的海报。
然后画面中那句「带上银联嘀一次,探索世界每一次」的文案,也因为与人物的互动关系,能让人再一次接收到出国旅行,可以带上银联随行。
前往体验的观众会发现,在现场的每一个互动环节,无论是东南亚体验专区,还是在阿联酋&澳洲体验专区,银联支付都可以成为大家出国在外的旅行搭子。
当银联陪伴年轻人走得越远,银联作为一路同行者的品牌角色和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更容易被感知。
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动荡与不安,品牌更愿意鼓励大家「向内走」,去通过做好一件件具体而微、可以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事,来建构起自己内心的秩序,以此抵挡那些外部的不确定性。
在里面可以看到,它一边把世界的多元和支付产品的多元做了联结,一边鼓励年轻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而把银联这一系列的品牌动作串联在一起,在其中它也隐约走出了这样一条具有反差感的叙事通道,即:
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目前银联品牌叙事中所表达出来的「向外走」,更多还是一种泛化的、以点带面式的,这里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挖掘和探索。
比如可以是在品牌沟通层面,围绕博物馆爱好者、单项体育赛事拥趸、全球最美国家公园收藏家们等具有某一特定兴趣爱好的细分人群去做精准对话。
也可以是从产品层面反向思考,如何进一步打通国与国之间的支付信息差和技术差,能让出门在外的中国游客在全球各个地方跨境旅游时,感受到更加便捷的银联服务。
甚至也包括联结那些一起出海的中国品牌,围绕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做一些既能兼容在地文化,也能输出共性精神和共通情感的表达。
借用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给出的那个论断来说:「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因为他们敢进窄门,愿走远路。」